2020年11月30日上午,研究院第五期青年學者學術沙龍在科技北樓503A會議室舉辦,同時通過騰訊視頻進行線上會議。本次活動由研究院馮景春教授主持,并邀請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2020年全職引進的高端人才楊華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李佳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汪鵬研究員、重慶大學資源與安全學院李波副教授以及我院沈小梅博士進行學術報告。研究院教授、博士後以及研究生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并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研究院馮景春教授主持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五期)
會議伊始,何頔教授代表院長對參會嘉賓專家表示歡迎。随後,馮景春教授向各位來賓進行會議主旨及嘉賓介紹。
首先,楊華勇教授作題為“從光纖水聽器到海洋立體觀測:機遇和挑戰”的學術報告。楊華勇教授以“國家形勢和短闆弱項”展開論述,詳細介紹了“光纖水聽器”的工作原理、信号傳輸優勢和技術特征,并針對技術瓶頸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思路和方法。随後,楊華勇教授介紹了國内外海底觀測網的發展現狀、典型構成、存在的短闆和特色優勢,并提出了空-天-海-潛立體觀測網的構想,以及基于海洋可再生能源為載體的中長期觀測網絡構想,并指出跨域的高速信息傳輸瓶頸問題。

楊華勇教授作報告
随後,李佳副教授通過騰訊視頻作題為“碳中和情景下的負減排技術”的學術報告。李佳副教授首先介紹了碳中和發展的國際形勢、定義及技術路徑(傳統減排技術、近零減排技術、脫碳技術),随後系統介紹了燃燒後捕集、燃燒前捕集、富氧燃燒等常見的CCUS技術。最後,李佳副教授以黑龍江為例介紹了生物質負減排,提出運輸半徑、減排潛力、耦合燃燒與總減排量的關系;并以國際工程實例引出空氣直接捕集,從移動源和固定源排放、碳封存及利用展開論述,介紹了二氧化碳直接空氣捕集材料與系統設計。

李佳副教授作報告
茶歇結束後,汪鵬研究員作題為“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轉型中長期情景研究”的學術報告。首先,汪鵬研究員系統介紹了大灣區的建設政策背景、能源結構、能源消費特點以及目标設定。汪鵬研究員指出短期利益應該和長期利益結合起來,通過宏觀經濟聯立方程模型、長期能源可替代規劃系統(LEAP)模型及未來經濟發展情景設置,大灣區朝着“創新協調、綠色共享”方向轉型。汪鵬研究員認為後續研究應該理清思路和方法,進行電力需求預測,确定電力裝機容量和結構,并提前布局以達到風險可控,為能源商業化作保障。

汪鵬研究員作報告
随即,李波副教授作題為“冰凍型甲烷水合物分解特性實驗研究”的學術報告。首先李波副教授介紹了水合物分解模式、相平衡及冰的形成等一系列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疑問:冰對水合物的生成是促進還是抑制?李波副教授先展示了水合物生成實驗流程,随後介紹了分解實驗的實驗裝置及冰凍型水合物分解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讨論。研究表明冰凍型水合物的自我保護效應極大的抑制了水合物的分解,單純降壓法無法有效開采此類水合物;連續加熱模式下最短時間獲得最大淨能量值。

李波副教授作報告
最後,沈小梅博士作題為“河口海岸初級生産力及碳循環研究”的學術報告。沈小梅博士首先介紹了河口生态系統定義、特征及分類,并指出河口生态系統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問題;指出河口NEP對徑流變化的響應影響因素衆多,存在顯著的時空差異;并揭示了徑流變化下河口NEP的驅動機理;明确不同徑流變化情景下,河口生物過程的CO2源/彙角色變化;基于多情景徑流變化對河口生态系統NEP的影響,提出适宜的河口生态系統功能保障策略。

沈小梅博士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