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赴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海壽村“星火求索”實踐團(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于7月17日至7月21日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和生态資源,推動鄉村振興;同時開展水産養殖尾水處理工藝評估,探索生态水、經濟水、健康水發展新道路,尋求高效、綠色的生态資源利用方式,宣傳生态文明理念,發揮生态學子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開展座談交流,描繪發展藍圖
海壽島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坐落于西江河中心,島上産業結構單一,以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生态資源豐富,産業發展緩慢。為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院黨委副書記武慧娟、教授杜青平、輔導員章瑩和全體隊員前往海壽村村委,就海壽島生态産業振興問題與當地村委開展探讨交流,海壽村黨委書記區發洪、副書記區偉昌、委員李映霞參與了此次座談。雙方展開深入讨論,前瞻了在海壽島上發展生态産業的可行性。本次座談探讨了海壽島突破當前發展困局的新思路,進一步明确了實踐團的工作任務。

(與村委座談)
挖掘生态資源,推動鄉村創收
海壽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水熱資源豐富。良好的區位因素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生長,灌溉水源可就近取自西江,島上農民在沿岸濕地耕種。團隊通過随機多點采樣的方法,确定了當地主要土質,大量魚塘有利于農民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利用塘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農作物的産量和品質。
海壽島内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環境。在環島道路上,兩邊樹木蔥茏,鳳尾竹、菩提、榕樹等沿線分布,形成獨特的景觀廊道。此外,該地的氣候與地理位置使當地适宜種植龍眼、黃皮、柚子和芭蕉等熱帶、亞熱帶水果,在海壽島上随處可見果樹分布。基于海壽分布的生物資源,團隊通過實地調研,制作記錄,為後續發展提供支持。

(對當地自然資源采樣調查)
調研尾水工藝,助力生态漁業
通過對海壽島上存在的農田、江邊灘塗、魚塘等地進行野外生态調查,實踐團了解到當地養殖多種魚類,控制養殖尾水污染對當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踐團采訪當地水務工作人員,走訪村委,實地調查,對海壽島養殖尾水處理開展調研。
海壽村對養殖塘實施全面改造,通過多級處理方式淨化養殖尾水。實踐團通過實地考查得知,該水處理方式有力推動水産養殖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優質型”“三型”轉變,為佛山南海區漁業可持續綠色發展起到先鋒模範作用。

(就養殖尾水處理開展實地調研)
講解海洋藍碳,宣傳環保理念
實踐團聯系當地優秀企業“名儒教育”,為鄉村新業态務工人員子女講解海洋生态系統藍碳課程,以全球變暖、溫室效應為切入點,幫助小朋友們理解我國“雙碳”目标的含義。課程穿插各種生态知識小遊戲,有效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良好效果,鼓勵學生與家長綠色出行,保護地球家園,宣傳生态環保理念。

(為農村新業态務工人員子女講解生态課程)
星火求索實踐團立足當地生态資源思考,守正創新,遵守海壽島情,堅持優化漁業經濟,努力探索将生态資源轉化為當地發展動力的創新方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用所學所思助力探索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振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