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實“雙碳”戰略目标,7月10日至16日,我院農村甲烷排放調研與青少年生态環境科普教育實踐團隊(以下簡稱“實踐團”)赴河源市東源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緬懷革命先烈精神,加強生态環境科普教育,深入農村甲烷排放問題,推進國家“雙碳”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

感受先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7月13日,實踐團前往河源市東源縣義和鎮進行實地調研,參觀學習阮嘯仙故居,感受先烈精神,赓續紅色血脈,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銘記革命先烈,在緬懷中傳承,在傳承中弘揚,讓紅色基因永不變色。


阮嘯仙是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和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領袖,是一位傑出的共産黨員、優秀的愛國者、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人民審計制度的創建者和奠基人。實踐團師生重溫入黨誓詞,學院黨委書記曾志英勉勵現場師生要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向革命先烈看齊,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為綠美廣東生态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探秘水藝工程,共築校企橋梁。實踐團一行深入河源粵海水務公司參觀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希望加強校企合作進行優勢互補,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院将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時刻把握行業脈搏,培養出受社會歡迎、企業需要的實幹人才,助力社會發展。

腳步丈量土地,行動踐行初心。實踐團積極響應雙碳目标戰略,在藍口鎮各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實踐團一步一腳印,深入鄉村開展入戶走訪調查,經過挨家挨戶敲門拜訪,隊員們根據“化肥使用、水稻種植模式、水分管理”三個層面做了詳細調查,還記錄下鄉村真實民聲、民情、村容、村貌,切實得到價值反饋。将“農村甲烷排放現狀”與“國家雙碳推進工作”相連,努力為農村生态改良獻力,助力推進城鄉綠色發展。

近年來,東源立足産業強縣,着力打造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果盤子”、“茶罐子”、“油瓶子”,農業産業發展走上提質增效的“快車道”。對東源縣的農業問題,實踐團獲得的數據表明東源縣的糧食産量穩中有增,糧食種植面積超額完成指标,向農業現化發展邁向了新篇章。

雙碳科普教育,低碳紮根童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态興則文明興,實踐團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實踐要求,走進河源市東源縣藍口鎮街鎮社區,開展生态環境科普教育活動,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和生态文明素養,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實踐團通過趣味科普短視頻在藍口鎮社區帶領小朋友們了解垃圾分類,耐心細緻地向孩子們普及環保知識。在提問搶答過程中,将環保理念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引導青少年做垃圾分類小能手。吳同學表示聆聽哥哥姐姐講解的生态及環境知識後,讓他感受到生态環境保護的意義,在今後的生活中一定要好好學習,保護好生态家園;張同學表示通過這幾天的生态環境科普學習,她明白了環境科普教育、生态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程,需要我們持續努力。

實踐團深入東源縣開展紅色主題教育、農村甲烷調研、生态環境科普教育等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助力生态環保知識進農村、入童心,為國家實現雙碳戰略培養新一代後備軍,為鄉村振興、生态文明建設培養源源不斷的主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