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我院“星火求索”百千萬工程實踐隊伍前往南海區九江鎮海壽島開展了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挖掘優秀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村委訪談,一覽鄉村發展現狀
實踐隊就海壽島發展現狀對當地村委進行了訪談。村委會李委員為實踐隊介紹道,海壽島除了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還在世代海壽人的努力下,發展形成了許多優良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内核。實踐隊認真傾聽村委介紹,積極思考實現海壽島振興發展的方案策略。

(訪談村委委員)
築校治學,護航教育德載豐碑
海壽島作為一座江心島,輪渡是其唯一的出行方式,海壽小學作為島上唯一的學校,曾經深受交通不便的制約,也曾曆經因位置偏僻而險遭散學的困境。社會實踐期間,實踐隊通過對海壽小學多次走訪調研,了解到海壽小學擁有一百四十餘年的辦學曆史,即便需要每天背着救生衣上學,師生也從未放棄,在“綠色教育”的辦學理念指引下,始終秉持“堅持、忍耐、誠實、謙遜”的校風,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學生。當地政府與人民也深受感動,紛紛給予支持與贊助,更有海壽小學“最美鄉村平安渡”的美談。現如今海壽小學課程豐富多彩,擁有多項優秀實踐課程,學校學生自信自強,在當地教育史上熠熠生輝。

(海壽小學校門前合影)
鄉教廿載,傳承弘揚海壽精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壽島孕育出了許多品行優良的社會精英,其中就包括被評為“南海十大好人”的林鴻先老師。為深入挖掘當地優秀文化資源,實踐隊探訪了海壽小學任教二十年的資深教師林鴻先,深深觸動于林鴻先紮根鄉村的堅守、誨人不倦的師德和綠色教育的理念,他的事迹即是海壽精神“堅忍誠謙”的充分例證。
我院黨委副書記武慧娟結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為題向實踐隊員們講授微黨課,闡述了新時代青年應如何肩負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務與責任擔當,希望同學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勇于擔當盡責、踏實埋頭苦幹、矢志艱苦奮鬥,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

(訪談資深教師林鴻先)
魚籠編織,赓續傳統技藝薪火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民族複興立根鑄魂的内在要求,也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糧的現實需要。魚籠是一種傳統的漁具,多用竹子或塑料編織,具有可伸縮的籠口,在撈魚時,可以達到濾過小魚、捕捉大魚的效果。海壽島人煙伊始,世代皆靠水吃水,島民世代與漁業為伍,魚籠編織技藝曾為當地島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實踐隊尋訪了海壽島當地的知名魚籠編織技藝的傳承者區成榮,他介紹道,随着科技的進步,魚籠編織技藝也曾瀕臨失傳,後來,在村委牽頭組織下,區成榮與其他傳承者将魚籠編織技法進行整合傳承。海壽島不斷促進魚籠編織技藝推陳出新,既賦予了傳統技藝新的時代内涵,豐富其生命力,也為當地文化振興提供了典範。

(訪談魚籠編織技藝傳承者區成榮)
探訪鄉賢,儒鄉九江縱深挖掘
為深入挖掘海壽同源文化,實踐隊前往九江鎮煙橋村進行實地調研,拜訪了“樂善九江”道德模範人物,鄉村醫生何根貴。他向實踐隊講述自己退伍後五十年的鄉村醫生之路,年近八旬的他,至今仍在診所發光發熱,牽挂村民健康,堅持為人民服務。
此次走訪讓實踐隊員切身了解到老一輩人的奮鬥和堅持,他們堅守正道、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廣大青年學子學習。實踐隊成員周欣宇表示,青年學子也應紮根祖國建設,“行正道、幹正事、做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何根貴為實踐隊介紹自己的書畫藝術藏品)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内容,傳承優秀文化基因、提升鄉土文化自信、提高鄉村社會文化程度須積力所舉。在本次實踐中,實踐隊員探骊尋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推動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内涵、豐富表現形式,使鄉村振興的内生動力更加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