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速遞 | 楊志峰院士團隊在我國紅樹林恢複方面取得進展

時間:2024-09-27

點擊:

楊志峰院士團隊在我國紅樹林恢複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題為“Mangrove restoration in China’s tidal ecosystems”發表于Science,該論文第一單位為廣州海洋實驗室,第一作者為廣州海洋實驗室歐陽曉光研究員,合作單位包括太阳成集团tyc234cc和香港中文大學。

紅樹林是濱海生态系統,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統服務,如碳封存和儲存、碳和堿度輸出、生物多樣性維持和海岸防護。由于人為幹擾(如土地複墾),我國在1973年至2000年間失去了60%的紅樹林。盡管在2000年至2015年間實施了恢複工作,但目前的紅樹林面積僅為1973年的45.9%。2020年,我國啟動了《紅樹林保護與恢複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旨在增加我國的紅樹林恢複面積。然而,該計劃側重于通過在非森林生态系統中種植紅樹林來擴大我國紅樹林的面積,這類似于非洲的不适當恢複工作。與非洲一樣,在我國的非森林景觀中種植樹木威脅到生态系統,并破壞了恢複目标。我國計劃在潮灘、潮溝和其他栖息地種植9750公頃紅樹林,相當于我國目前紅樹林面積的43.5%。許多這些紅樹林造林項目已經實施。例如,在福鼎的潮灘上已經種植了3550畝的紅樹林。将潮灘和潮溝轉變為紅樹林未能考慮到潮汐生态系統的重要性。水鳥在潮灘上的覓食時間超過了70%。候鳥依賴潮灘作為停歇和越冬栖息地。潮溝在潮汐濕地和開放水域之間傳輸水、養分和沉積物,并有助于緩解濕地植物的死亡。潮溝還有助于紅樹林和其他濱海濕地在海平面上升時向陸地遷移。

根據《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應有效恢複濱海生态系統,以增強生物多樣性、生态完整性和連通性。以非森林生态系統為代價增加紅樹林面積是不可持續的。該研究建議我國應優先在已圍墾的紅樹林養殖塘中進行紅樹林生态恢複。應保留潮溝,并且不應在紅樹林後面建造妨礙向陸地遷移的海堤。建議我國完善紅樹林恢複計劃,以确保其切實可行、積極主動,響應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等資助。

論文全文:Ouyang,X.,Guo, F., Lee,S.Y, Yang, Z. (2024) Mangrove restoration in China’s tidal ecosystems.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dq0220.

論文鍊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0220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05008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