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譚倩教授課題組在環境科學與生态學1區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題為“Understanding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n urban road deposited sediments(城市道路沉積物中磷組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的研究論文。譚倩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洪念副教授為論文合作作者,碩士研究生陳玉珊為論文第一作者。

研究成果簡介:磷是城市道路沉積物中的主要污染物,由于其具有來源廣泛性、成分複雜性、潛在性等特點,其負荷特征及影響因素尚不清楚,了解不同磷組分的含量、負荷特征及其與城市影響因素的關系,有助于評價城市受納水體的生态風險。本文研究了廣州市道路沉積物中磷組分的累積負荷特征,分析了其與道路、交通和土地利用面積三種城市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并估算了近10年道路雨水徑流中磷含量超标的概率。結果表明,在城市道路沉積物中,碎屑磷(De-P)的積累量最高,其次是磷灰石磷(Ca-P)、鐵結合态磷(Fe-P)、可交換态磷(Ex-P)、鋁結合态磷(Al-P)、有機磷(POP)、溶解态無機磷(DIP)、閉蓄态磷(Oc-P)和溶解态有機磷(DOP)。路面構造深度、道路材質和土地利用因素均影響磷負荷,且道路沉積物中的磷可能來自三個不同的來源:路面材料磨損、生活垃圾和未經處理的廢水排放。同時,根據道路沉積物中總磷累積特征估算發現近10年道路雨水徑流總磷的場均降雨濃度有30%的概率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标準V類限值(0.4 mg L-1),這表明磷對受納水體構成一定威脅。研究結果将為厘清城市面源磷污染的主要種類,明晰城市流域磷污染主要來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2YFC32022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52388101)和廣州市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2023A04J1619)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