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八期)圓滿落幕

時間:2021-09-25

點擊:

2021年9月24日下午,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第八期青年學者學術沙龍在科技北樓503A會議室舉辦。本次活動由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張遠教授主持,并邀請暨南大學楊揚教授、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許玫英研究員,以及研究院陳珊珊教授、李飛龍博士後進行學術報告。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的老師、博士後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采取開放式分享和讨論的模式,就水生态領域内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楊揚教授以“高風險新污染物在珠江流域水生食物網中的分布、遷移與控制研究”問題,率先進行開場主題報告。楊揚老師首先對新興污染物(如殺菌劑、酚類雌性激素和抗生素)的分類進行了介紹,随後從食物鍊和食物網的角度,對新興污染物在珠江流域的傳遞、遷移和積累過程進行了詳細解析。楊揚老師深入淺出的為研究院師生講解了新興污染物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規趨,毫無保留的展示了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

随後,許玖英研究員作題為“水體污染的微生物原位修複-沉積物中微生物的呼吸網絡與調控“的學術報告,許老師首先介紹水體出現黑臭等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微生物的異氧呼吸,進一步展示了以硝酸鹽作為添加劑,促進水體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從而改善流域水質量的方法。許老師風趣的語言向前來參加學術沙龍的研究院師生系統的介紹了自己課題組的學術成果。

研究院陳姗姗教授以“電活性微生物種間電子傳遞的效應與機制”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以生物氧化還原反應為突破口,對微生物的電子傳遞過程進行了詳細介紹。并以地杆菌為例,闡明了生物膜中細菌利用鉀離子通道的電信号來實現細胞間的通訊以及微生物種間電子傳遞機制。

研究院李飛龍博士後以“環境DNA流域水生态監測與健康評價”為題,向與會師生詳細介紹了環境DNA的發展曆程、技術原理和實驗方法,以前期實驗數據和研究案例為依托,論證出環境DNA是一種高精度、高時效和可标準化的生物監測新技術,最後就環境DNA的發展與應用前景同與會師生進行了廣泛交流。

本次學術沙龍的現場互動氛圍熱烈,四位報告人從宏觀到微觀對水環境監測及修複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報告人生動的講述使大家對水生态研究前沿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讓研究院師生受益匪淺,取得了很好的學習與交流效果。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05008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