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七期)圓滿結束

時間:2021-06-30

點擊:

2021年6月25日下午,研究院第七期青年學者學術沙龍在科技北樓503A會議室舉辦,同時通過騰訊視頻進行線上會議。本次活動由研究院栾天罡教授主持,并邀請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楊永剛研究員以及我院遊嘉琪博士、羅曉楠博士進行學術報告。研究院教師、博士後以及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并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會議伊始,楊永剛研究員以“水環境中的微生物長距離電子傳遞網絡”為題進行學術報告。首先,楊永剛研究員系統總結了微生物長距離電子傳遞的國内外研究進展,以生動形象的語言闡述了微生物相互耦聯形成長距離電子傳遞網絡的機制與環境效應,随後楊永剛研究員重點分享了自己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最新研究成果“Long-distance electron transfer in a filamentous Gram-positive bacterium”(一株長線形革蘭氏陽性菌的長距離電子傳遞),介紹了探測微生物導電性的技術方法,最後針對目前的研究技術瓶頸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随後,遊嘉琪博士作題為“水體理化因素對水華藻及産油藻的生理生态影響”的學術報告。遊嘉琪博士首先介紹了藍藻水華的現狀和危害、微藻能源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影響微藻生理生态的潛在環境因素。随後,遊嘉琪博士展示了針對杜氏藻和銅綠微囊藻的受控實驗,揭示了微藻運動特征和胞内中性油脂含量對營養鹽可用性變化的響應,介紹了銅綠微囊藻溫度-生長預測模型的構建,并通過野外調查結果分析了溫度、風速、營養鹽等理化因素與藍藻水華垂向分布的關聯。最後,遊嘉琪博士總結了研究結果對于水華防治及微藻能源産業化的意義,提出了相關領域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最後,羅曉楠博士作題為“UASB中anammox顆粒群落結構和代謝通路的空間差異”的學術報告。羅曉楠博士首先介紹了氮元素污染現狀和污水廠生物脫氮類型,并指出新型的厭氧氨氧化(anammox)脫氮過程的優勢和不足;指出anammox菌在UASB系統中分布不均勻和容易聚集形成顆粒的特性;揭示了anammox菌在顆粒污泥中的分布同時受粒徑、内部孔道和顆粒空間位置影響;并介紹了如何運用宏基因組測序手段深入探究anammox顆粒污泥中微生物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關系。

 

本次學術沙龍的現場互動氛圍熱烈,報告人的生動講述使大家對環境微生物的研究前沿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對這一研究領域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取得了很好的學習與交流效果。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05008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