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第三期青年學者學術沙龍在科技北樓503A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江進教授主持,并邀請來自美國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土木環境測繪學院易鵬助理教授、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方晶雲副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關朝婷進行學術報告。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的老師、博士後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研究院江進教授主持學術沙龍
沙龍伊始,易鵬老師就“Self-Assembling of Neutral and Charged Nanoparticles into Core-Shell Nanohybrids with Size Control”進行報告。易鵬老師從納米核殼材料制作的老方法所存在的問題引入自己的核殼結構制備新方法,詳細介紹了以氧化鐵和聚苯乙烯為原材料的新型核殼結構制備過程,探明了各種影響因素對核殼結構形成的影響規律,最後,易鵬老師總結出控制納米核殼結構形成尺寸的方法。該方法相較于傳統合成方法具有能耗小、成本低等優勢,為納米核殼結構材料的制備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易鵬老師作報告
随即,方晶雲副教授以“水污染控制鹵素自由基的機理與調控”為專題作報告。方晶雲副教授圍繞鹵素自由基(RHS)在水化學行為、污染物轉化、毒性次生産物生成風險與控制等方面的作用,系統介紹了紫外/氯(氨)體系中RHS的化學機理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方晶雲副教授詳細介紹了探針法和模型法兩種定量鑒别RHS濃度的新方法,揭示了RHS的生成與轉化規律,介紹了RHS與含親電官能團物質的選擇性反應規律及不同類型RHS氧化産生鹵代/非鹵代産物的機制;最後,方晶雲副教授指出通過自由基調控和參數優化,可以控制鹵代産物的生成。

方晶雲副教授作報告
最後,關朝婷博士介紹了綠色環保的碳材料在水處理以及環境修複領域的應用,提出利用商品碳納米管可以有效控制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級氧化過程中有害的鹵代及硝基化副産物的生成。此外,關朝婷博士發現碳納米管可以作為過硫酸鹽的活化劑,它能夠通過一種非自由基路徑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這種非自由基氧化體系具有明顯的底物選擇特性,并且該體系可以有效地避免有害氧化副産物的出現,因此顯示出了良好的潛在應用前景。

關朝婷博士作報告
會議與茶歇期間,與會人員交流讨論積極,活動氛圍輕松活躍。最後,本期沙龍以參會人員拍照留念的方式結束。

參會人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