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六期)圓滿結束

時間:2021-06-04

點擊:

2021年5月30日下午,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第六期青年學者學術沙龍在科技北樓503A會議室舉辦,同時進行線上會議。本次活動由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譚倩教授主持,并邀請廣東省科學院生态環境與土壤研究所所長李芳柏教授以及我院韓蘭芳博士、萬航博士、曹旖旎博士進行學術報告。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的老師、博士後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并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研究院譚倩教授主持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六期)

會議伊始,李芳柏教授以“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政策與技術發展”為題進行學術報告。首先,李芳柏教授介紹了土壤、土地、農用地和耕地的定義,同時着重介紹了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複的概念。随後,李芳柏教授以“我國土壤污染現狀與政策”展開論述,詳細介紹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國家需求、理論與技術挑戰以及政策體系。李芳柏教授指出,單一土壤介質治理技術無法适用于耕地土壤,如何對土壤-作物系統中重金屬遷移轉化機制進行定量解析是當前研究中面臨的科學挑戰。然後,李芳柏教授通過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複案例介紹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的發展,并重點介紹了土壤-水稻系統“三重阻控”技術體系,闡明了土壤-水稻體系中镉在水-土、根-土、根-籽粒等三重界面遷移的化學-微生物-生理作用機制。李芳柏教授還介紹了土壤-水稻體系镉同位素分餾方法和還原-氧化狀态下土-水界面镉形态轉化的動力學模型。最後,李芳柏教授介紹了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的産業發展機遇與挑戰,提出未來土壤污染治理研究應當與流域綜合整治、碳中和、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結合。

李芳柏教授作報告

随即,韓蘭芳博士作題為“溶解性有機碳在土壤典型礦物-水界面的分子分餾作用”的學術報告。首先韓蘭芳博士介紹了溶解性有機碳(DOC)參與的環境地球化學循環過程,與礦物相互作用是影響其循環的關鍵因素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疑問:引發DOC在礦物-水界面分餾的機理是什麼?韓蘭芳博士展示了其研究結果:土壤礦物針鐵礦和蒙脫石分别傾向結合分子量相對大和分子量相對小的組分;并對發生結構分餾的結果進行分析:由于兩種礦物和DOC相互作用的主導機制不同所以導緻;并得出結論與研究意義:發現蒙脫石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類物質的優先保護作用,解釋了為什麼這些結構相對活性的組分在土壤中的駐留時間長于結構相對惰性的組分的原因。

韓蘭芳博士作報告

随後,萬航博士作題為“減緩過飽和總溶解氣體對魚類影響的脈沖型水庫調度模式研究”的學術報告。萬航博士首先介紹了水體總溶解氣體過飽和的原因及其對魚類的危害,指出減少總溶解氣體飽和度的重要性。随後,萬航博士展示了過飽和總溶解氣體生成預測模型的建立過程,并介紹魚類适宜生境評價與模拟模型、水庫多目标生态調度模型的構建過程,以及智能算法在水庫多目标調度中的應用。最後,萬航博士對模型結果進行分析讨論,分析不同調度方式對魚類生存空間的影響,提出同時滿足發電需求和氣體過飽和安全的水庫多目标調度技術。

萬航博士作報告

最後,曹旖旎博士作題為“土壤淹水抑制柳樹Cu轉運的生理生态機制”的學術報告。曹博士首先介紹了土壤污染現狀、植物修複技術及淹水地區土壤易受重金屬污染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疑問:土壤淹水是如何影響柳樹根系對Cu的吸收、積累和轉運?曹旖旎博士先展示了土壤培養模拟淹水試驗,随後介紹了水培轉運試驗植物預培養,最後介紹了重生根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讨論。研究表明淹水可緩解Cu毒害作用且植物可維持相對較高的生物量,并揭示杞柳體内Cu的木質部運輸和韌皮部再分配過程及影響機制,同時闡明了土壤淹水影響柳樹Cu積累及轉運的機制。

曹旖旎博士作報告

本次學術沙龍的現場研讨與互動氛圍熱烈,與會人員與專家交流讨論積極,使大家對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和研究進展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激發了青年學者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取得了很好的學習和交流效果。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05008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