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支持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實驗室)及其重大專項團隊項目的建設,太阳成集团tyc234cc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與實驗室現聯合招收博士後科研人員。拟招收科研人員将從事海洋可燃冰等資源開發、海洋碳彙、海岸及海洋環境生态保護等方面的前沿研究,特别優秀者出站可申請特聘副教授或教授,優先考慮留校/省實驗室工作。
一、研究院簡介
研究院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環境工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點、環境工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及廣東省名牌專業、已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并入選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和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闆、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
研究院成立多以來,發展迅速,建成了大灣區城市環境安全綠色發展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流域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态修複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平台。目前已經建成了一批海洋可燃冰形成分解模拟、冷泉生态系統發育模拟、深海微生物原位培育、深海保壓取樣、深海環境甲烷轉化動力學模拟、濱海濕地微塑料研究、流域水生态模拟等裝置和有關海洋環境分析的大型公共儀器平台與數值計算平台,聚集了一批卓越的科技領軍和創新人才,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為主、人才梯隊優良的高水平科研團隊,擁有院士2位、國家傑青3位、教育部高層次人才2位、國家萬人計劃4位、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4位、國家優青3位、教育部高層次青年人才1位及廣東省珠江人才引進計劃傑出和青年拔尖等多位省級人才。
二、實驗室簡介
實驗室以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态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托單位,協同太阳成集团tyc234cc等優勢單位共建,着力解決粵港澳大灣區河口海岸,海洋及島礁等的可持續開發、生态環境保護等科技難題。實驗室依托國家大科學裝置,将建立海洋科學前沿基礎部、海洋高新技術部、海洋大科學平台部和海洋産業孵化部,聚焦深海可燃冰形成演化機理及其環境生态效應等8個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個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個創新支撐平台,打造5個産業孵化中心,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産業發展。
三、重大專項項目團隊介紹
楊志峰院士團隊立足大灣區實際問題與需求,瞄準國際創新前沿,聚焦大灣區河口海岸濕地環境生态保護、修複及安全調控,主要從事濱海濕地間以及海陸之間的水環境和水生态聯系,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耦合作用下河口海岸濕地環境變化,與大灣區生态安全管理和調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張偲院士團隊聚焦海洋可燃冰開發的環境生态安全管控和冷泉系統釋放的生态環境效應,主要從事可燃冰分解後甲烷在多界面環境的遷移轉化機制,大灣區及鄰近海域冷泉區甲烷遷移規律及其環境效應,浮遊和底栖生物對甲烷釋放以及伴随的環境變化的生态響應,冷泉特征生物種群發育的關鍵微生物化能供給機制和海洋可燃冰上覆多界面環境的固碳機制等方面的研究。
項目負責人楊志峰,中國工程院院士、太阳成集团tyc234cc講席教授,太阳成集团tyc234cc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項目負責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高層次人才特聘教授項目入選者。主要從事水資源與水環境、生态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濕地環境生态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取得多項前瞻性、關鍵性技術突破,為提高流域和濕地環境生态保護技術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内外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現擔任國際環境生态學會主席、國際能值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國際環境信息科學學會生态信息分會主席及多個國内外主流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特刊主編等。2014至2018年連續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環境生态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研究成果于2008年、2012年、2014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項目負責人張偲,中國工程院院士、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特聘教授。牽頭負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态系統研究裝置”,是國家基金重大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陸海相互作用關鍵過程及生态安全調控機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南海典型海島生态建設與生态物聯網監測技術研究與示範”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南海環境變化”首席科學家,聚焦“大灣區與南海穩态安全及其可持續發展”等核心科技問題,牽頭負責大灣區和南海生态建設的重大示範轉化工程與生态物聯網建設示範工程。現擔任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兼任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成果榮獲國家最高表彰“南海環境變化模範集體”(首席科學家,2018)、廣東省突出貢獻獎(2019)、首屆全國創新争先獎(2017)、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4)、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7)、中國專利優秀獎(2013)、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2011)等獎勵。
四、主要工作職責
完成相關項目科研任務;協助申報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
五、申請條件
1.基本條件:
(1)原則上近3年内已獲得或即将獲得博士學位,年齡在35周歲以下;
(2)有海洋科學、熱能工程、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态學、地理學、水文水資源、地球化學、水利學、流體力學等相關方向專業背景;
(3)熱愛科研工作,具備獨立科研能力和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4)進站要求全職脫産。
2.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1)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本學科公開發表SCI學術論文2篇以上;
(2)以第一作者在本學科公開發表本學科TOP期刊/高被引/熱點研究論文1篇以上;
(3)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課題1項以上;
(4)經國内外知名專家推薦,由學校學術委員會、學部學術分委員會等學術機構認定為學術科研能力突出。
六、薪酬待遇
基礎年薪(33萬起)+科研獎勵+項目績效
1.基礎年薪:包括國家(廣東省)撥款,學校承擔的生活補貼、租房補貼、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合作導師承擔的工作津貼。總計不低于33萬元/年。
2.科研獎勵:在站期間獲得國家基金(含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高水平科研成果(論文、專利、項目等)等,按學校相關科研獎勵辦法給予獎勵。
3.項目績效:參與咨詢和服務性項目按工作量發放績效。
七、其他待遇:
1.社保。學校按規定為在站博士後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個人應繳納部分由學校從其年薪中扣除并代繳;
2.住房。在站期間,學校安排入住博士後公寓,房租及水電等費用按學校标準由個人繳納;
3.職稱。入站學校聘為“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員)”,出站特别優秀者可申請特聘教授(研究員);
4.留校政策。出站考核評定等級為優秀的博士後可按學校“青年百人計劃”或“百人計劃”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5.博士後人才項目。學校鼓勵和支持博士後申請各類博士後人才項目(“廣東省海外青年博士後引進項目”等)。獲得人才項目的在站博士後,工資待遇除享受學校年薪外,同時享受人才項目資助經費,累計年薪最高達48萬;
八、應聘方式
應聘者可以電子郵件方式提交應聘材料,包括中文簡曆一份,學曆、學位證書及其他證明材料複印件,整理為一個PDF文件,文件命名為“姓名+畢業學校+專業”,并注明感興趣的合作導師,歡迎來信探讨具體的研究方向。
面向校内外公開招聘,按照個人申請、資格審查、研究院面試等環節,擇優确定錄用名單。
聯系人:鄒老師 聯系電話:020-39322141 聯系郵箱:seer@gd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