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庫之一,在研究氣候變化、生态系統保護以及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等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方面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10月9日上午,受廣工大濱海與深海生态環境研究中心之邀,集美大學“傑出”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極地與海洋研究院院長祁第教授莅臨研究指導,并展開學術交流。此次會議由馮景春教授主持,祝振昌教授、吳國鐘教授等教師以及衆多研究生出席了該交流活動。
祁第教授長期專注于海洋碳彙與生态環境研究,在海洋碳彙與酸化年代際變化趨勢與機制、海洋内部儲碳與酸化耦合協同作用等領域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學術交流過程中,祁教授首先介紹了其多年圍繞極地海洋碳彙與酸化所開展的核心工作,圍繞極地海洋碳彙為何最強以及酸化為何最嚴重這兩個關鍵科學問題所進行的主要研究,包括構建高質量觀測數據集、揭示碳泵驅動碳彙機制以及闡明氣候變化驅動酸化機理等内容。同時,祁教授從碳中和背景與海洋碳彙、海洋碳泵、漁業碳彙與貝類養殖、近海養殖區碳彙觀測系統這四個維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對于海洋碳酸鈣循環以及養殖貝類能否作為實現碳中和的生态工程策略的思考與獨特見解。最後,祁教授總結了漁業碳彙無法納入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或國際标準的3個關鍵待解決問題,并提出了4個具有增量與創新性的解決方法。
我院張卉博士做了關于“海洋生物(貝類)固碳相關研究進展”的報告,詳細介紹了研究中心當前在海洋生物固碳方面的研究進展,深入剖析了貝類養殖對碳封存的顯著貢獻,細緻闡述了貝類在生長過程中有效捕獲與封存二氧化碳的機制,以及不同貝類品種在固碳效率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等内容。同時,她還提到了貝類養殖在推動低碳食品供應鍊構建方面的協同效益,并介紹了室内培養測定貝類碳收支及冷泉貝類原位模拟培養這兩項待開展的工作。
祁第教授結合自身在海洋研究中的實踐經驗與數據積累,講述了在海洋碳酸鈣循環及養殖貝類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與思考,強調了多學科交叉研究在解決複雜海洋問題時的重要性。我們與祁教授就雙方研究中的共性問題和潛在合作點展開了深入探讨。最終,大家在海洋碳庫研究與生态保護協同、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等方面達成共識,并決定共同開展研究。此次交流活動成效顯著,在學術圈引起廣泛關注,吸引了衆多同行目光,對學術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馮景春教授主持會議

祁第教授作主題報告

張卉博士介紹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參加會議全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