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青年聯合會授予廣東省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近日,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青年聯合會發布《關于頒授第二十五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的決定》。我院馬金星副院長獲得第二十五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

獲獎名單(部分)
馬金星,男,滿族,1987年10月出生,共産黨員,大學研究生學曆、工學博士,現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院長、教職工第一黨支部書記、2021級研究生兼職輔導員。曾獲國家優青 (海外)、廣東省傑青、澳大利亞Top 40青年科學家、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多次國家獎學金等榮譽。發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論文120餘篇 (其中自然指數檢索42篇),獲國際國内發明專利授權近20項,研究成果納入荷蘭健康、福利與體育部政策參考标準,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受邀擔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化學快報)、Desalination (脫鹽) 等多份權威SCI期刊學術編委/青年編委、英文期刊Journal of Water Technology (水科技學報) 創刊學術編委、第六屆電容去離子與電分離大會全球共同主席,2019年至今連續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入選澳大利亞Top 40青年科學家。他在創新創造中勇攀高峰、在教學相長中赓續傳承、在公共服務中無私奉獻,譜寫青春贊歌。

心系家國,創新創造,青春的責任是勇攀高峰。水是生命之源,長江和黃河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然而随着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消費需求激增,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我國生态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2008年夏天,該同志帶隊赴甘肅酒泉等地支教,在鄉親家寄宿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對教育以及脫貧工作産生的嚴重負擔。從此,一顆種子便種下,自攻讀博士研究生以來,他圍繞新型水資源開發與安全利用保障這一目标開展攻關,緻力于讓國人用上健康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海外)、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Linkage (工業鍊) 項目等支持下,針對水體中污染物去除的新機制、新工藝與新裝備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在世界上率先揭示了基于流動電極的電吸附-轉化過程基本原理與電子傳遞路徑機制,系統性識别了界面效應與污染物在電吸附-轉化過程中歸趨的關聯關系,實現了處理技術規模放大與集成創新,研究成果受到了美國工程院院士、耶魯大學Elimelech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斯坦福大學Santiago教授,德國亞琛大學副校長、澳大利亞科學院Selby院士Wessling教授等領域權威的積極評級與充分肯定,總引用6300餘次。受邀參加2019年國際電容去離子化與電吸附會議,與荷蘭瓦格甯根大學van der Wal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Hatton教授,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Waite教授等做特邀報告。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他所研發的電吸附淨水器、膜分離反應器已在新疆、長三角地區成功應用。

待生如親,躬身示範,青春的脈動是赓續傳承。教育是需要溫度的。該同志深深熱愛着這份普通但會對學生産生深遠影響的職業,充分踐行“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培養學生正确價值觀與綜合素質”育人目标,将真誠而無私的愛融入教學工作。在求學期間,他便積極參與指導本科創新創業團隊,其中3組完成國家、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畢業本科生成功申請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伊利諾伊--香槟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的博士、碩士研究生錄取。2013至2014年期間,他還參與指導法國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ines d'Albi-Carmaux留學生Denis Suor,耐心解答其所遇到的任何問題,Denis Suor最終順利獲得我國工學碩士學位。
在澳大利亞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期間,每逢中國傳統節日,他總會組織研究生們到家裡進行聚餐,下廚烹制家鄉菜肴。待生如親,學生的成長他最為珍視;期間,聯合指導博士研究生6人,其中2人榮獲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 (2人均獲外國政府全額獎學金資助),1人榮獲國家優青 (海外) 項目資助回國工作。入職太阳成集团tyc234cc後,積極開設《環境倫理與批判思維》、《解密食品添加劑》等公選課,廣受學生好評;指導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1區SCI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分離與純化技術) 發表論文,2021級研究生全部入選“拔尖創新”人才計劃。主動擔任學院研究生兼職輔導員工作,萬分投入,對每一位同學關愛備至。開學當天與迎新使者們一道為同學們搬運行李,保障順利;入學後,與心理狀況異常的6位同學進行了“點對點”深入溝通,建立起院内“幫助熱線”。青春不是既成的,而是不斷生成的、向未來敞開的。他希冀可以感染帶動更多的青年,豐富精神譜系,弘揚傳承下去。


服務大衆,熱心公益,青春的品格是無私奉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自大學學習以來,該同志積極參加志願服務工作數十次,帶動身邊的青年攜手同行。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夕,丹麥科學技術委員會發起了全球公衆參與“Worldwide Views (世界視野)”活動,他擔任了大陸地區志願者總負責,接洽100餘位各地代表共赴上海參與全球互動。從前期策劃,到活動實施、數據發布,力争做好每一個細節,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展示了當代中國青年的風采。2011年5月他受邀赴瑞典卡爾斯魯納參加世界大學生青年峰會,向各國青年介紹此次活動以及中國高校節水節能項目。2009年獲前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Klaus Toepfer教授設立的Klaus Toepfer環境獎學金,2014年獲同濟大學青年五四獎章。沒有成績值得驕縱,沒有理由可以懈怠,自工作以來,他持續發揚帶頭沖在前、幹在先的奉獻精神。2022年廣州迎來抗疫以來最複雜、最嚴峻的沖擊,11月11日晚10點多接到學校黨委組建黨員突擊隊的緊急動員後,第一時間請戰。“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是他的青春信條,也是一名黨員時刻挺身而出、沖鋒在前的擔當和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