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至5月29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生态環境工程研究院馮景春教授博士後孫立偉和楊志峰院士博士生馮星偉作為核心人員參與了“冷泉”聯合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海上作業曆時19天,圓滿完成了各項預定任務。來自太阳成集团tyc234cc、廣州海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等項目單位的調查人員和科研人員攜手并進、密切合作,開展了多項深海冷泉科考任務,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本航次通過“海馬”号ROV及CTD下潛作業等先進技術開展深海科考作業,獲取我國南海“海馬”冷泉區域五個站位的海底攝像及各個站點的海底地質、生物、物理海洋、海洋化學等環境參數與樣品。本航次獲取的樣品和數據,擴展了冷泉區可燃冰、硫化物、微塑料等新型環境污染物的分布範圍,為圈定可燃冰成礦區和甲烷氧化的化學分帶等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持,為解析冷泉區海洋垂直剖面的溶解氣體、微生物、新型環境污染物的分布特性、遷移轉化規律及與各項環境參數的耦聯特性提供了關鍵樣品和基礎數據,同時為研究冷泉滲漏區的生物多樣性、生物聯通性、冷泉生态系統對極端環境的适應機制提供了珍貴樣品、影像資料與數據支持。
科考人員順利返航後,科考團隊第一時間對樣品進行處理和測試,并将結合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培養裝置、深海甲烷洩漏-環境生态演化模拟裝置、深海甲烷轉化模拟裝置等進行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将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重大專項團隊項目“冷泉區甲烷釋放的生态環境效應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域可燃冰開采的環境生态效應”等項目的執行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冷泉項目聯合航次調查人員與科考人員合照

研究院科考人員處理箱式沉積物及CTD海水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