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九期)圓滿落幕

時間:2021-10-28

點擊:

2021年10月28日上午,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第九期青年學者學術沙龍成功舉辦,受疫情影響,本次沙龍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此次活動由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何頔教授主持,并邀請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獻剛教授,以及研究院韓彬副教授、張海龍博士後進行學術報告。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各位老師和研究生近6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會議伊始,何頔向各位與會人員介紹了特邀報告嘉賓胡獻剛在環境生物納米界面化學、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相關成果。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胡獻剛開啟了題為:“環境生物納米界面化學與精準預測”的精彩報告。報告首先介紹了環境健康與人工智能交叉領域的研究進展;随後介紹了課題組在環境生物納米界面這一方向的研究進展,重點闡述了電子傳遞、pH-光化學溶解、有機質-光化學溶解在環境生物納米界面化學中的重要作用;最後論述了機器學習在納米生物效應預測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從數據提取、模型構建、特征工程、十折交差驗證等方面給大家細緻地介紹Meta分析-機器學習分析框架的建立過程,并結合實際案例闡述了機器學習在預測納米材料與細胞相互作用、蛋白冠組成及毒理機制方面的重要應用。報告最後,胡獻剛也對機器學習在環境領域應用的發展方向提供了自己的判斷。

會中韓彬也介紹了自己在“金屬催化位點調控低濃度CO2高效光催化轉化”領域所取得的最新發現。對“碳達峰和碳中和”背景下CO2高效光催化轉化的意義進行了介紹,在此基礎上,介紹了Ni位點高效催化還原低濃度CO2的機理,并進一步闡述了Fe/Ni位點調控低濃度CO2轉化為合成氣的實現過程和機理。最後就“以電鍍污泥為原料制備MOFs材料,用于低濃度CO2合成氣的光催化轉化”的相關工作進展進行了闡述和交流。

會議的最後,張海龍以“基于孔徑篩分的材料制備及其靶向除铊機制探究”為題,詳細介紹了我國铊污染現狀、分析了铊污染治理難題的關鍵,并論證了從孔徑篩分角度制備除铊材料的可行性、闡述了孔徑篩分作用下的靶向除铊機理。

本次活動雖主要在線上召開,但大家對相關話題熱情不減,線上線下互動積極、讨論熱烈。報告人生動全面地講述讓大家對環境生物納米界面化學及機器學習在環境領域的應用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研究興趣,取得了很好的學習與交流效果。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05008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