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支持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及其重大專項團隊項目的建設,太阳成集团tyc234cc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現聯合招收博士後科研人員。拟招收人員将從事河口海岸、海洋環境生态保護、生态修複等方面的前沿研究,特别優秀者出站可申請特聘教授(研究員),優先考慮留校(省實驗室)工作。
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簡介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簡稱“實驗室”)以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态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托單位,協同太阳成集团tyc234cc等優勢單位共建,着力解決粵港澳大灣區河口海岸,海洋及島礁等的可持續開發、生态環境保護等科技難題。實驗室依托國家大科學裝置,将建立海洋科學前沿基礎部、海洋高新技術部、海洋大科學平台部和海洋産業孵化部,聚焦深海可燃冰形成演化機理及其環境生态效應等8個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個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個創新支撐平台,打造5個産業孵化中心,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産業發展。
二、重大專項團隊項目簡介
項目聚焦大灣區河口海岸濕地環境生态保護、修複及安全調控,瞄準國際創新前沿、立足大灣區實際問題與需求,考慮濱海濕地間以及海陸之間的水環境和水生态聯系,揭示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耦合作用下河口海岸濕地環境變化和生态響應規律,創新和發展河口海岸濕地環境生态保護和生态修複的理論和方法,建立和優化生态安全管理和調控措施,從而提出大灣區河口海岸濕地保護與修複的系統性技術體系和整體解決方案,為大灣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提供系統化的科技支撐。
項目負責人楊志峰,中國工程院院士、太阳成集团tyc234cc講席教授,太阳成集团tyc234cc環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項目負責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高層次人才。主要從事水資源與水環境、生态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濕地環境生态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取得多項前瞻性、關鍵性技術突破,為提高流域和濕地環境生态保護技術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内外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現擔任國際環境生态學會主席、國際能值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國際環境信息科學學會生态信息分會主席及多個國内外主流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特刊主編等。2014至2018年連續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環境生态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研究成果于2008年、2012年、2014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三、主要工作職責
完成相關項目科研任務;協助申報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
四、申請條件
1、基本條件:
(1)原則上近3年内已獲得或即将獲得博士學位,年齡在35周歲以下;
(2)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态學、地理學、水文水資源、地球化學、水利學、流體力學等相關方向專業背景;
(3)熱愛科研工作,具備獨立科研能力和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4)進站要求全職脫産。
2、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1)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本學科公開發表SCI學術論文2篇以上;
(2)以第一作者在本學科公開發表本學科TOP期刊/高被引/熱點研究論文1篇以上;
(3)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課題1項以上;
(4)經國内外知名專家推薦,由學校學術委員會、學部學術分委員會等學術機構認定為學術科研能力突出。
五、薪酬待遇
基礎年薪(33萬起)+科研獎勵+項目績效
1、基礎年薪:包括國家(廣東省)撥款,學校承擔的生活補貼、租房補貼、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合作導師承擔的工作津貼。總計不低于33萬元/年;
2、科研獎勵:在站期間獲得國家基金(含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高水平科研成果(論文、專利、項目等)等,按學校相關科研獎勵辦法給予獎勵;
3、項目績效:參與咨詢和服務性項目按工作量發放績效。
六、其他待遇
1、社保。學校按規定為在站博士後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個人應繳納部分由學校從其年薪中扣除并代繳;
2、住房。在站期間,學校安排入住博士後公寓,房租及水電等費用按學校标準由個人繳納;
3、職稱。入站學校聘為“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員)”,出站特别優秀者可申請特聘教授(研究員);
4、留校政策。出站考核評定等級為優秀的博士後可按學校“青年百人計劃”或“百人計劃”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5、博士後人才項目。學校鼓勵和支持博士後申請各類博士後人才項目(“廣東省海外青年博士後引進項目”等)。獲得人才項目的在站博士後,工資待遇除享受學校年薪外,同時享受人才項目資助經費,累計年薪最高達48萬;
6、國際交流。在站滿一年,在滿足學校規定的前提下,可申請帶薪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荷蘭格羅甯根大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等國外相關領域著名大學長期聯合培養與交流。
七、應聘方式
應聘者可以電子郵件方式提交應聘材料,包括中文簡曆一份,學曆、學位證書及其他證明材料複印件,整理為一個PDF文件,文件命名為“姓名+畢業學校+專業”,并注明感興趣的合作導師,歡迎來信探讨具體的研究方向。
面向校内外公開招聘,按照個人申請、資格審查、研究院面試等環節,擇優确定錄用名單。
聯 系 人:鄒老師
聯系電話:020-39322141
聯系郵箱:seer@gd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