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院馬金星教授課題組在環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Water Research》發表題為“Pulsed Electric Field Drives Chemical-free Membrane Stripping for High Ammonia Recovery from Urine”的研究論文。馬金星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何佳洲為論文第一作者。
成果簡介
針對目前的氨回收技術所面臨的能耗高、藥耗大、效率低等難題,該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堆疊式電化學系統,利用陽極析氧反應(OER)原位産生的酸代替外源酸液吸收揮發态的NH3(g),實現了合成尿液和真實人類尿液中的氨回收。同時,應用脈沖電場(PEF)調節電解反應過程中電極的行為(特别是電流渦旋和pH演化):通過合理設置脈沖電流的脈沖占空比和時間,削弱了陰極析氫反應對氨氣的吹掃作用,避免了氨的流失和二次環境污染,在優化條件下實現了∼100%的氨回收。在氨的平均去除速率為35.1 g-N m−2 h−1和電耗為28.9 kWh kg-N−1的條件下,PEF模式下該系統從合成尿液中實現了更高的氨回收率(>90%),且從真實人類尿液中回收1 kg NH3–N的總成本為15.9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該方法對于從廢水中實現高氨回收具有巨大的潛力,為氮的可持續管理開辟了新途徑。
該研究得到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2022B151502005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2100030)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2YFC3901304)的資助與支持。


脈沖電場調節電極界面行為。(a,b)恒流(CC)和脈沖電場(PEF)模式下,氣泡擴散傳質示意圖。(c,d)電流、電壓和陰極出水pH随時間變化示意圖。兩種充電模式下的(e)去除率與(f)回收率。